大田简介

【地理位置】  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,戴云山脉西侧;地处北纬25º2853″~26º0942,东经117º2858″~118º0313″;东邻德化,西靠永安,南连永春、漳平,北与三元、沙县、尤溪接壤;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。“泉三”高速公路和国道“306”、“307”线从境内通过,县城至三明105公里,至泉州201公里(高速141公里),至福州(高速)371公里,至厦门(高速)223公里

【建置沿革】  县域,周至元朝先后为七闽地、吴越地、闽中郡、江南东道福州、福建路南剑州、福建道延平府。明嘉靖十四年(公元1535)建县,隶属南平府。清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)改属永春州。民国时期属福建南路道、厦门道和仙游、龙岩、永安专署。解放后,先后隶属永安、晋江和三明专署,时属三明市。

自然地理】  县境地处西南华力西—印支拗陷带之大田—龙岩拗陷的东北部,政和—大埔断裂斜贯全境。地质构造复杂,岩石以钙质砂岩、石英砂岩为主,次为花岗岩、花岗长岩、凝灰岩和变粒岩。地表水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.84亿立方米;地下水总量为3.54亿立方米;地下热水5处,水温29℃~79,流量为11.56/秒。县境为中低山地带,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,山岭、谷地分布趋向与境内构造基本一致。境内千米以上山峰175座,大仙峰海拔1553.4,为最高;溪流纵横,是闽江、九龙江和晋江支流发源地之一,汇水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5条,均溪河最大,主干流81.7公里,是街面水库电站的主要水资源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,无严寒酷暑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。

【气候概况】  2010年,县境内的气候年景与常年比较差,主要特点是气温偏高,降水量偏多。年内出现的倒春寒、暴雨天气、秋寒等多种自然灾害及异常气候,给全县经济和人民财产、生产、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,尤其是洪涝地质灾害,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。

气温  年平均气温19.3,较常年偏高0.4,属显著偏高。其中127月偏高,4月偏低,6月显著偏低,8月偏高,9月异常偏高,其余月份正常。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 在114,极端值零下4.2,与常年偏低3.1,有霜冻、结冰;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828,极端值36.8,较常年偏低0.6。春播期以过程性天气为主,3月下旬受冷空气影响,高海拔地区出现“倒春寒”;夏季≥35高温天气有18天,集中在78月份间,占17天;秋季出现日平均气温≤23的“23”型秋寒7天(10210日)和日平均气温≤20的“20”型秋寒4天(102124日)。全年无霜期272天。

降水  年降水量1763.0毫米,较常年多12%,各月份降水量分布不均,起伏较大。12月(冬季),208.6毫米,较常年多51.9毫米 35月(春季),391.3毫米,较常年略多10%,属正常。期间出现3748两场暴雨,雨量≥50毫米68月(夏季),557.7毫米,较常年略多6%,属正常,其中6月降水378.3毫米,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69%615,出现特大暴雨,降水量128.2毫米7月降水量52毫米,偏少60%8月降水量127.4毫米,偏少27%911月(秋季),255.2毫米,较常年同期少14%,属正常,其中:9月降水量155.2毫米,比常年偏多27%,异常偏多,1096.5毫米,较常年偏多56%,显著偏多,11月仅3.5毫米,较常年偏少91%,异常偏少;12月降水量48.4毫米,偏多25%,属正常。

日照  年日照时数1483.4小时,较常年偏多61.8小时,属正常。年中各月分布较均匀,除3月、8月偏 多和6月 异常偏少外,其余月份均在正常值范围内。

灾害  一是“倒春寒”。3月下旬在屏山乡等高海拔地区出现,对春播有一定的影响。二是10410日出现的“23”型秋寒略迟,对双季稻抽穗开花造成影响。三是暴雨天气,分别出现在37486 1415日,共三场,降雨量≥50毫米。尤其是615,造成洪涝和地质灾害,境内18个乡(镇)、265个村受灾,道路塌方及山体滑坡527处,房屋溜方受损2030座,倒塌127座,受灾人口9.5万余人,直接经济损失3.2亿多元;农作物受灾面积2993公顷,成灾面积1933.3公顷,绝收面积720公顷,水产养殖损失12.13公顷,直接经济损失6227万元;造成工矿企业停产34家,公路中断32条次,供电中断49条次,通讯中断26条次,损失1.29亿余元;损坏水利堤防82处、决口25处、护堤59处、水闸1座、灌溉设施953处、水电站25座、塘坝125座,水利设施经济损失8062万元;房屋受损4800万元。

水文  均溪河最高水位356.31615)、超警戒水位2.08,最低水位352.79 米(113);相应最大流量521立方米∕小时,相应最小流量2.50立方米∕小时,年平均流量14.1 立方米∕小时,年径流量4.446 立方米。年平均输沙率:6.98公斤/秒,年平均含沙量:0.495公斤∕立方米,年输沙量22万吨。

区划人口】  2010年,全县设8个镇、10个乡,辖8个社区(居委会)、265个行政村。全县户籍人口36.8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9.02万人,非城镇人口27.82万人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.38‰。